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 | 首页新闻

2018金融科技十大热词盘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12 浏览次数:2555

2018年,金融科技呈现持续爆发式增长态势,金融科技的产业风口依旧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具体来看:

●金融科技依旧是资本眼中的“绝色”。

从我国情况来看,据KPMG international的报告,2018上半年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额呈现飞速发展,达190亿美元,几乎等于中国金融科技2013年到2017年5年间投资的总和,稳居世界第一。

●产业关注点由2C转向2B。

2018年,我国2C端的消费互联网红利几近耗尽,抢入口、拼流量、争规模的模式竞争白热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金融科技企业由2C转向2B,即从面向消费者服务到面向产业和企业服务。从企业更名即可见一斑,例如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腾讯Fit更名为腾讯金融科技;蚂蚁金服金融云升级为蚂蚁金融科技。

●企业内生科技创新成为新的“护城河”。

在整个产业向2B转型的历史潮流下,金融科技企业的内生价值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企业的价值将不再来自于圈资本、砸广告的短平快获利,而是将依赖长久而持续的积累和技术创新实力,并基于此构建竞争的护城河。

基于上述三点判断,我们盘点了金融科技领域2018年的十大热词,总结其发展趋势,并从发展热度、监管热度、应用落地三个维度来进行量化评判,从而描绘出金融科技在资本、监管、市场三股共同作用力下的发展路径。

2018年金融科技十大热词

图1:2018年金融科技十大热词

发展热度:主要考量产业界对其发展的关注度以及投资热度;

监管热度:主要考量监管机构对其监管的热度、监管政策的密度及强度;

落地应用:主要考量该领域在市场实际落地应用的广度及深度。

热点一:保险科技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保险科技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对传统保险的条款设计、产品创新、营销方式、服务模式、用户体验等多个环节进行重塑。

●银监会修订互联网保险的监管政策。

2018年,银监会颁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草稿)》,是基于2015版本的修订版本。一方面,继续为互联网保险松绑,放开健康险、年金险的销售区域限制;另一方面,规范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禁止第三方网络平台搭售,要求网络销售流程可回溯,并将建立互联网保险业务服务评价体系。

●保险科技深受国内外资本青睐。

2018年,保险科技以32笔交易,9亿1520万美元的融资额,成为全球金融科技融资第二大领域。而根据《2018年保险科技行业融资风向报告》,我国保险科技融资交易事件共42笔,数量同比增长23.5%,共38家保险初创企业获得资本支持。

●互联网保险新玩家风生水起。

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收入达1835亿元。2018年,今日头条、美团、京东开始涉足保险业,至此,大型互联网巨头均已完成布局。与传统保险相比,互联网公司结合自身场景进行客户引流和业务创新,诸如延误险、吃货险、婚恋险、失眠险等新兴保险产品层出不穷。

●相互保险模式被大众广泛接纳。

2018年,基于众筹的相互保险等模式进一步被公众所接受。蚂蚁金服的“相互宝”总参与用户数现已超过2700万,滴滴也在2018年底正式发布“点滴相互重大疾病互助计划”。这种抱团取暖的相互保险模式门槛低、参保易,能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有效补充。

热点二:供应链金融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供应链金融即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政策密集出台鼓励供应链金融。

2018年4月,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2018年5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从上述文件看,供应链金融能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供安全通道,从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成本相对较低、高效的资金。

●供应链金融形成多方角力的“战国时代”。

2018年,供应链金融领域出现了多方势力的角力。一是互联网企业,如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二是海航、顺风、UPS等物流企业;三是格力、TCL、海尔等传统核心产品生产企业;四是用友、众安、易见等信息技术提供商;五是平安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

●区块链助力解决供应链金融痛点。

目前,供应链金融存在一些天然的难点:如供应链上存在信息孤岛、核心企业信用不能传递、缺乏可信的贸易场景、履约风险无法有效控制……而区块链通过加密数据的交易确权、基于存证的交易真实证明、基于共享账本的信用拆解和基于智能合约的执行等,能有效解决上述痛点,助力供应链金融的落地

热点三:互联网金融监管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互联网金融监管即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从紧从严是监管主基调。

2018年以来,央行和互联网金融协会屡次下发关于ICO、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约束性政策文件,针对ICO风险提示、规范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行为、互联网资产管理业务等进行了严格管控,是国家继对校园贷、首付贷、金交所、现金贷等业务整治之后,一些列的整治重拳。某些互联网金融类牌照暂停发放,未来从紧从严仍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基调。

●全国P2P平台完成大洗牌。

随着从紧从严的政策发布,全国P2P平台展开大洗牌。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11月30日,国内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仅余1395家,同比去年同期的2250家下降38%。出现问题的平台包括提现困难、经侦介入、跑路、延期兑付、网站关闭等。其中跑路的平台占据将近半壁江山,提现困难的平台占比也将近40%。

热点四:监管科技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监管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主要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以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

●监管科技由顶层设计进入全面实施。

2018年9月,证监会印发《中国证监会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是我国首个关于监管科技的总体性政策文件。《方案》明确了五大基础数据分析能力、七大类32个监管业务分析场景,提出了大数据分析中心建设原则、数据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监管科技运行管理“十二大机制”。

●监管科技让金融科技产业“沉下来”。

在经历资本的疯狂涌入后,监管科技应用于金融监管,让金融科技产业开始“沉下来”。例如基于信用大数据的共享,百行征信成立有助于构建全社会基础的诚信数据库。再比如“穿透管理”运用于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和支付新规。监管科技助力整个行业肃清重组,优胜劣汰,帮助行业正本清源,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地方政府监管科技需求日益迫切。

2017年,我国地方金融监管局迎来密集型挂牌。2018年,各地金融局监管需求强劲,需对各管辖范围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实施统一监管。在这样的形势下,诸多科技公司纷纷介入,利用科技手段帮助地方政府建立监管体系。诸如“贵州金融大脑”、深圳金融安全大数据监管平台、广东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成都基于区块链的地方金融监管系统等。

热点五:金融IT架构转型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金融IT架构转型即针对金融IT架构的转型,金融IT架构是指支持企业业务运营的一整套信息系统的架构,包括各业务应用系统、各管理应用系统、支持与运行上述各应用系统的中间件软件、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等;上述各软件系统运行的硬件设施,比如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IT底层基础设施呈现虚拟化和分布式转型。

分布式架构的灵活性、扩展性、低成本等特性决定了其将成为金融机构在业务增长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未来将出现由大型机向小型机再向PC服务器替换的趋势。IT基础设施对大数据的离线计算、实时计算、流式计算的需求越来越高。

●未来需满足高可靠、高并发、产品快速迭代的需求。

未来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要求IT系统架构具有较高的横向扩展能力,应用的多样化需要可定制界面和灵活配置的自定义参数。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快速迭代,反向倒闭金融IT架构形成“小应用、大中台”的模式,将出现更多基于大中台的基础设施,开展微服务、Devops自动化集成和Docker容器化部署。

热点六:金融信息安全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金融信息安全即根据金融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将密码学、密钥管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信息安全技术运用到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程中,并能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现、纠正系统暴露的安全问题。

●国家日益重视金融领域的信息安全保障。

2018年12,网信办国家专门出台《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金融信息服务者取得资质,并建立信息内容审核、信息安全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服务规范。而金融领域的标准也陆续出台,人民银行发布《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金标委发布《支付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均强化了金融信息的安全保障。

●个人信息泄露、信息过度收集成为关注重点。

以“挖矿”为例,随着云挖矿的兴起而盗用云主机计算资源进行“挖矿”的情况也显著增多,例如“挖矿”病毒(挖取XMR/门罗币),该病毒在两个月内疯狂传播。在个人信息泄露方面,2018年银行数据泄露现象频发均出现数据泄露的现象,一些金融类APP过度收集“短信”“通讯录”“位置”“录音”等用户敏感信息,也引起广泛关注。

热点七:数字货币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数字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并非由货币当局发行。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其特点是运用P2P对等网络结合数字签名等加密技术来发行、管理和流通token。通常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模式由多个参与方记账,并由共识机制协调使多份账本保持一致性。

●国家持续防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风险。

早在2017年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叫停ICO非法公开融资炒作。2018年9月,央行上海总部发文表示,ICO融资主体鱼龙混杂,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求立即停止一切ICO融资活动,并排查现有ICO项目的合法合规性。

●虚拟货币经历行情“过山车”。

2018年比特币、瑞波币、以太坊、莱特币等虚拟货币粉墨登场,但随着监管的趋紧,众多虚拟货币在过去一年里经历了“过山车”行情。例如占虚拟货币市值最高的比特币,在2018年1月6日达到全年最高价格17527.3美元,到2018年2月6日跌至7092.33美元。在2018年11月15日后持续下跌,到2018年底已跌至3865.95美元。

热点八:数字金融反欺诈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所谓“金融欺诈”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的欺诈手段,用以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数字金融欺诈”并没有改变金融欺诈的本质,它强调的是在欺诈手法上的变化,主要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型的金融欺诈行为,如网贷平台欺诈、大数据精准欺诈等。

●数字金融反欺诈呼吁明确法律监管。

近年来,针对网络借贷、消费信贷、移动支付等领域的金融欺诈行为呈现高发态势,然而,对于这些新型欺诈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监管依据,发生欺诈案件更多依靠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总体而言,我国在数字金融反欺诈的识别预警、监管拦截、取证侦破等方面存在法律法规缺失。

●技术解决金融反欺诈痛点命门。

风险控制是数字金融反欺诈的命门,而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该领域。例如,蚂蚁金服“蚁盾”,融360“天机”,明略数据“金融风控大脑”,百融金服“风险罗盘”,小赢科技WinSAFE智能风控系统等产品,运用了大数据、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生物探针、关系图谱等,有效打击了金融欺诈行为。

热点九:数字普惠金融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在移动互联、移动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的技术的基础上,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贫困人口、小微企业等)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我国连续出台数字普惠金融鼓励政策。

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部署普惠金融体系建设。2017年,银监会等11部委联合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要求相关银行搭建普惠金融垂直管理体系,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等;9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在存款准备金方面加大对普惠金融的鼓励。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可分别享受0.5个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

●技术助力普惠金融由“深耕”步入“细作”。

通过科技手段可以精准识别普惠金融对象,有效控制风险。例如新网银行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展用户信息审核,自动化评估率达99.6%,审核时间压缩至40s,?不良率控制在0.3%。例如京东通过AI算法,将企业的人际信用、商业信用转化为金融信用,让企业顺利享受到无担保、无抵押、秒级放款等普惠金融服务。

热点十:支付科技

发展热度:★★★★

监管热度:★★★☆

落地应用:★★★★★

支付科技是通过将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引入传统的支付清算体系,实现降低交易的复杂性、扩大交易的可获得性、提升交易的透明度、提升支付清算效率等目标。

●支付监管将可能带来行业格局的新变化。

2018年6月,中国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大额交易报告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用户涉及大额交易的,必须上报央行。同时央行切断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即“断直连”)。央行推出了支付机构分类评级制,将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评级分为5类,支付行业有可能因此而出现一次深度洗牌。

●支付与场景的深度捆绑成为共识。

支付与移动互联生态的结合,将产生更多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2018年支付科技全球融资规模达5.97亿美元,在金融科技领域排名第三。对支付场景的掌控力构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除微信和支付宝两大阵营外,其他主体也在基于自身业务场景抢占支付入口,如喜马拉雅的喜币、QQ音乐乐币、美团智能支付、百度钱包、京东钱包等。

●区块链技术带来支付变革。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在香港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正式上线。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AlipayHK、渣打银行(香港、新加坡)和菲律宾钱包(GCash)间的跨机构协同。港版支付宝AlipayHK用户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也能像境内转账一样实时到账,7×24小时不间断、省钱省事、安全透明,可谓重新定义了“跨境汇款”。

总之,2018年是金融科技产业的爆发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科技,是面向未来的探索。当金融与科技,这两股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万亿级产业相互碰撞时,必将爆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金融科技,未来可期!

何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团队负责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筹)办公室主任,信息通信与金融科技融合应用工作组组长。

邮箱:heyang caict.ac.cn

冯橙: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政策与产业咨询总监。

邮箱:fengcheng caict.ac.cn


【返回】
Copyright © 城市通卡网京ICP备:09038623号-6  "城市通卡网,全新平台传播通卡,引领未来"  技术支持:东云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