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三地消费者协会对电商平台销售的部分智能门锁产品进行了比较试验。测试结果显示,智能门锁样品存在多项安全风险:1、用复制指纹解锁的风险;2、用复制IC卡解锁的风险;3、在非正常条件下门锁有异常解锁和无法解锁的风险;4、在磁场干扰的条件下存在异常反应;5、在-40℃低温环境下存在无法解锁的情况发生。
针对比较试验中发现的智能门锁样品安全风险问题,京津冀三地消协向生产企业发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告知书及测试报告,并于近日召开了京津冀消协智能门锁质量安全风险企业约谈会,对智能门锁生产企业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参会企业对产品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整改。
效仿手机行业:指纹信息存储“硬加密”
目前在智能门锁行业,指纹识别技术几乎已经成为了标配,并且由于可以录入多个指纹,也极大增加了用户使用的便捷程度,与此同时“指纹开锁有风险”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当然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指纹开锁”应当采用安全系数更高的指纹识别模块,例如射频指纹模块等,另一方面:智能门锁行业应该效仿手机行业,采用芯片级的安全解决方案,于智能门锁相对于手机而言功能单一,实现指纹信息的本地存储既安全、又便捷。
全国智标委发布的《建筑及居住数字化技术应用 智能门锁安全》标准中对智能门锁对指纹识别方面进行了规定,要求指纹识别模块应能识别到传感器表面的非正常异物信息,并且具有一定防指纹残留设计,能识别出非活体指纹的能力,指纹特征数据应加密存储在指纹识别模块的存储器内等。
CPU卡成门禁卡被复制的“终结者”
虽然指纹识别技术备受青睐,用户使用方便快捷,但是有利自有弊:“一分技术一分价”,光学指纹识别便宜,但是对于儿童、老人等手部指纹不清晰的用户而言适用性较差、安全系数较低,而采用指静脉识别技术的智能门锁安全系数高,但是价格相对昂贵。
在酒店、公寓、社区、商务办公楼等领域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区域和场所,采用指纹识别开门的方式效率、成本不成正比,因此智能卡成为了重要的“门禁伴侣”,消协测试后暴露出来的“用复制IC卡解锁的风险”,正是因为如今大部分门禁厂商使用的都是M1门禁卡系统。目前很多大厦、办公区、小区的门禁卡,使用手机即可轻松复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密码管理局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门禁安全问题。行业适时推出安全门禁解决方案,支持国密算法的CPU卡和安全模块。基于国密算法的CPU卡不仅采用统一标准,安全强度高,并且可以实现一卡多用,易于扩展。
小结:
随着人脸识别开锁、手机APP远程开锁、蓝牙开锁、虚拟卡开锁等各类开锁方式不断应用,智能门锁越来越方便,但是各类安全隐患也越来越突出、涉及到方方面面,这需要系列标准进行规范,目前全国智标委已经发布了《建筑及居住数字化技术应用 智能门锁安全》团体标准,《智能门锁自动控制模块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在征集编制,未来也将围绕智能门锁信息安全领域建立相应标准体系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标准协同发展。